2017-08-30

快速醃鹹蛋黃


之前看到一篇農場文說可以快速做鹹蛋,但內容寫得超級不清楚,所以自然就沒再理會。
幾天後不知在找什麼資料,突然又發現類似的文章,這次是在icook,有人真的實驗過還有其他人跟著做成功了,這下就真的引起我的興趣了,決定買蛋做實驗!

08.25 買了一盒雞蛋洗乾淨晾乾後,裝入乾淨的蛋盒中送入冷凍室裏冬眠(蛋殼一定要洗乾淨,你絕對不會想要在退冰時發現有雞毛或雞糞之類的跟著一起退冰)
08.29 將冷凍蛋取出退冰,可以明顯看到蛋殼全都凍到破裂了(這下知道為何要洗蛋了吧!)
1. 待蛋稍微解凍後將蛋黃取出,和做蛋糕一樣先另外拿一小碗,一次開一個蛋,在小碗裏分開蛋黃蛋白後再開下一個蛋,不要全部混在一起,以免有突發狀況。
2. 將蛋黃蛋白分置在不同的保鮮盒中。蛋白此時可能還未全部退冰,但不影響蛋黃與蛋白的分離;蛋黃則很明顯已經聚集成圓形,是有點像醃鹹蛋打開後的蛋黃狀態。
3. 在裝置蛋黃的保鮮盒底部舖上一層食用鹽,然後置入分離後的蛋黃。蛋黃很明顯聚集成圓形,是有點像醃鹹蛋打開後的蛋黃狀態。
4. 蛋黃全部取完後再在蛋黃上方舖上一層鹽,要確定每顆蛋黃都有沾到鹽,蓋上盒蓋送入冷藏室醃漬2-6個小時(我醃了4個小時)
5. 將鹽及蛋黃上的粘膜沖洗乾淨後晾乾即可再加工成各式鹹蛋黃料理。(此時蛋黃還是生的,一定要再加工處理過才能吃!)

#早上將蛋黃加酒略醃漬後送入烤箱,200℃烤15分鐘烤至全熟。好奇地剝開一顆蛋黃試吃,嗯,有鹹但不像長時間醃漬出來的鹹蛋黃有帶點油的口感但能這麼快速的有鹹蛋黃可用就別計較太多啦。
#分離出來的蛋白不要丟,可再製成各式菜餚或點心。例如我今天烤的杏仁瓦片,但不確定是否因為冷凍再退冰而使蛋白含水量變高的原因,同樣份量的瓦片,烘烤時間是平時的兩倍才出現該有的酥脆感。

我這是打醬油實驗版,要看專業版實驗數據請看專業的苗栗農工學生報告.
http://activity.ntsec.gov.tw/activity/race-1/54/pdf/091401.pdf











2017-08-29

傳說中的發酵糖-糕仔糖!

#傳說中的發酵糖-糕仔糖!

專程挖出最少放了十年不知要拿它幹嘛的婆婆牌寬口玻璃瓶來儲放煮完等發酵的糕仔糖。
最快要三天後才能使用,真好奇後面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本次實驗:900克白糖加225克的水熬煮而成
1. 大火煮開糖水後轉中火繼續煮糖漿,水泡會由大泡慢慢變小
2. 當糖漿滴至冷水中看得到軟糖塊又不會立刻溶化於水中即可關火,離火靜置30分鐘
3. 靜置30分鐘後,糖漿上層會出現一層薄玻璃狀,將其敲破開始攪拌
4. 攪拌後糖漿會由原本的半透明開始轉白,一直攪拌至全部變白為止
5. 待溫度下降後改裝入容器準備發酵,最快得要三天後才可以使用















2017-08-26

第一次試做花生糖

世上應該沒有幾個像我一樣的神經病,三更半夜地在實驗炒花生糖!
沒用麥芽糖,只靠白砂糖和玉米糖漿,雖然有炒到牽絲,但還不曉得是否有成功。
(有熊一直亂說想吃刨的花生粉冰淇淋,嫌妻只得再次展神功)


後續報導:第一次實驗算是有成功,就是糖好像少了點又傻傻地不知道要濾油,所以花生糖有點餘油殘留,得扣分)

2017-08-25

速成鹹蛋黃

昨天看了篇文章說只要五天就能有鹹蛋黃可用,好奇寶寶我又忍不住手癢的想跟進。
買了盒雞蛋回來實驗,五天後揭曉答案!

黑白舞地瓜餅

又是黑白舞搞出來的實驗品。
買了幾顆地瓜回來烤,不出意料的只有水份沒有應有的地瓜甜。化悲憤為力量的把它們炒成地瓜餡,然後呢?
看著不知要幹嘛用的地瓜餡頭很痛,只得上網找看看有沒有看得順眼的地瓜餅之類的配方。好不容易找到一張但我家中低筋麵粉不夠,只得把其中一半的粉由高筋麵粉取代,又想到反正有水麥芽那就不用再另外加糖,結果就搞出一個超粘麵團來。看著那團麵實在挺擔心會不好吃,但頭都洗一半了,只得咬著牙繼續我那個不知吃起來會是什麼樣的地瓜餅。
成品出爐降到微溫後試吃了一個,有點失望,不難吃但就是沒特色!放涼後很不死心的又抓了一個吃,哇哈哈,就是它了!吃起來有點像是花蓮薯的那個皮,有點厚又不會太厚,配上地瓜餡中的快過期起司粉,讚啦。
胖子問…你這樣黑白舞,下次還複製地出同樣的味道來嗎?
嗯,當然不能…誰知道它是成功本人而不是成功他媽呢!?

2017-08-23

壞消息

剛收到通知,下星期我家陽臺開始要整修,一直到十一月底。
有可能陽臺上的東西得全部淨空😭😭😭
我的農作物才剛開始要結果而已呀,真是藍色香菇了

2017-08-15

牛奶盒的第二春-孵豆芽神器

#牛奶盒的第二春-孵豆芽神器
前一陣子為了煮綠豆水而買了不少的綠豆,綠豆水喝膩那就改孵綠豆芽吧!
亞超裏買的綠豆芽菜不貴但要嘛是有股奇怪的味道要嘛就是買回來沒二天就開始爛,常常為了到底要不要買點豆芽回家而掙扎(我家走計劃趕不上變化路線,常上演被菜追著跑的慘劇)再加上三不五時就會聽到市售豆芽又被添加了什麼不應該添加的東西使其長得快又好,所以對豆芽總是又愛又怕的。

牛奶盒洗乾過晾乾後在瓶口的另一面瓶身上戳幾個洞,同一面的邊上剪二個小角洞,然後將挑過洗淨泡過二小時水的綠豆瀝乾後放入牛奶瓶中,每天照三餐外加宵夜的加水問候三分鐘再將水由邊角洞中排出。(有洞的那面記得要朝下,見光的豆芽聽說吃起來是苦的!)
隨著豆芽的成長會發現原本可以聽到綠豆滾動的聲音越來越小聲,從入水口還可以隱約看到豆芽成長的狀況。
有朋友跟著一起用牛奶盒孵豆芽但因要上班所以泡豆芽的時間分別是早上出門前,下班進門後和晚上睡覺前,泡水的時間由三分鐘延長為五分鐘,效果一樣。
瓶口是入水口,澆完水就得蓋上,邊上那二個角洞是出水口,要把水瀝乾才豆芽不會爛掉或臭掉

#第一次實驗50克的綠豆:
平均只有15℃-17℃的發了一星期後開獎,哇哈哈,什麼人種什麼豆,這些豆芽全都和我一樣走矮肥短路線…😘
感覺上50克的綠豆發出來的豆芽有點擠,所以後續又進行了幾次的重量調整,看到底多少為最佳的量

#第二次實驗40克的綠豆
平均溫度大概22-25℃,五天後打開牛奶盒,豆芽長度比第一次長,挺不錯的。
但因為此次使用的牛奶盒容量雖然一樣是1L的但由照片中的長方體改成正方體,不太確定在長方體牛奶盒中到底長度如何,所以回到我家常態出現的長方體牛奶盒中繼續實驗

#第三次實驗45克的綠豆(其實是不小心倒太多又懶得再把綠豆倒回去)
平均溫度大概24-28℃,四天四夜天後打開牛奶盒,這次的豆芽長得超漂亮,幾乎和亞超裏買的一樣了

一盒的豆芽炒出來大概就是一盤的量,清炒或煮麵時加點進去都很不錯,自己孵豆芽不一定較便宜但絕對安心。